2023年会系列 | 企业家圆桌论坛:数智化变革时代,企业成长中的突破

 
2024年1月10日下午,天使百人会隆重举办2023年会暨十周年庆典活动。活动进行了三场干货满满的硬科技圆桌讨论,其中在企业组圆桌,我们特别邀请联想控股、佳讯飞鸿、中科汇联、三聚阳光四家企业高管就数智化变革时代,企业成长中的突破,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基石创投管理合伙人秦少博先生开场介绍道,天使百人会作为一个投资类的组织,能够区别于其他很多投资组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天使百人会由70%左右的企业家群体组成,所以他认为圆桌对话从企业家群体开始是特别有意义的。

 

恰逢天使百人会的十周年庆典之际,对话既是天使百人会的复盘和回顾,同时也借此机会给久经沙场的企业家们一个回顾的时间节点,这是一个立足实业回顾复盘、展望和交流的机会,对话以突破为立意。

 
 

您所在的企业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突破是什么?

 

 
联想控股副总裁 于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突破,我是本硕博都是哈工大的,大学毕业在哈工大做过几年老师,2002年辞职到了外企的研发机构,这是对个人而言最好的突破。当时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IT的发展,在学校也挺舒服的,收入也挺高,突然间有外企开始挖,当时的动机,一个是想从哈尔滨出来能到北京看更大的世界,另外一个想借一些企业的经验。因为我当时有个印象,科技研发在2000年前后可能是以大学为核心,外企刚刚在中国建研发机构,中国企业还没有强大到去自己投研发。但是我觉得从大势判断,真正研发主要的核心应该是在企业,这是当时给自己的突破,是我自己对突破这个问题的诠释。
 
佳讯飞鸿董事长 林菁: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是跟外企学习和挑战的故事。1999年,北京地铁13号线从西直门到东直门进行建设,当时我们的指控系统也想参与,不过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轨道交通基本上是全球知名的一家外企,全球市场都是由他们提供的。当时由于13号线地铁有点特殊,是地上加地下,外企表示他们有全球经验,并且由于特殊性原因,需要很高昂的设计费用,可以提供菜单式选择。但是我们作为本土企业,必须要有跟外企学习和历练的过程,能不能依据我们服务的零距离,用我们的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呢?
 
后来我们跟地铁13号线的工程师们深度了解需求之后,做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又做出了demo。也因此打动了他们,认可了我们。从北京地铁13号线开始我们打败了国际上的知名公司。从此之后中国所有的轨道交通公司,包括能源,基本上就没有国外企业的身影了。
 
我想创新,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有一天可以和这些国际巨头同台共舞,虽然他们很强大,但是在单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性的企业,单点压强,局部突破。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集团董事长 张杰:我觉得突破更多的是自我认知和目标认知的突破,对于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所需要资源的认知的突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2000年中国提出准备创立自己的纳斯达克创业板时,当时我在的创业企业三聚环保得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2000万。当时我们只有一个脱硫产品,面对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大型能源企业,只有300万的销售额。投资人和董事长不断给我们提出,销售额什么时候能到2000万,什么时候突破1亿元?投资人希望你快速成长,能够达到对接资本市场的条件。
 
当时觉得可能性很小,因为2B的生意增长很困难,市场销售压力非常大。学习了德鲁克先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论后,大家认为能源净化标准的提高是未来的方向,后来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针对性的开发了一些新产品和扩展老产品的应用场景,改善销售激励政策,逐渐的客户和市场越来越大。经过几年发展,销售额突破了2亿多,成为公司创业板上市的有力支撑。
 
中科汇联科技公司董事长 游世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在突破过去的自己。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3C for 3C的战略,第二个C是2012年,我从原有的第一个C端门户和网站转型进入到人工智能这块,跟清华一起组建联合实验室,一起推动这件事。当时过程非常艰辛,市场没有,互联网时代。投研发不挣钱,尽管融了一些资,但是那时候并没有获得太多认可,自己的钱烧的差不多了,股东层面也出了一点问题,大家不理解。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赛道内是全国排名前列的企业,不管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AI赛道、数字人,我们基本上在引领行业的发展。但是回头去看,2012年能坚持到现在,心路历程很艰难。当然现在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突破。 
 
秦少博:游总说了一个感受,渗透率低的时候烧钱,要坚定不移的烧钱。渗透率高的时候可以收获,但是中间的过程企业家非常煎熬。
 

 
 

如何做好重大的宏观的认知管理,换句话说如何保持定力?

 


于浩:2023年以ChatGPT、AIGC为主的AI热潮特别火,大家很担心AI能否代替人。我一直有一个疑问,AI是否会变成一个主体?AI是否代替人,或者怎么用AI,我们还是以人的视角去看AI,我们认为它是个工具。它是否还是个工具,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主体,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包括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各种变化,或宏观或自然,亦或是微观也会带来一些影响,不知道蝴蝶效应什么时候到自己这里。但是我觉得越是这样越是要保证自己的定力。

 

我是做技术研发出身,无论在外企,包括现在联想控股,我们一直希望把一个技术的根植入DNA,能够深植在我们的企业中。去年10月底去日本访问,最后一站去了富士胶片。富士胶片是做胶卷的公司,数码相机发明出来的,销售业绩受到很大的打击,销售额降到以前的10%,怎么样去转型是摆在眼前迫在眉睫的难题?主管研发的副总裁跟我们分享了转型的策略,一方面要压缩,另一方面用技术做相关的研发转型,胶片是很好的一个材料技术,里面包括银离子技术、抗氧化技术,他们用这样的技术迅速转型。转型之后,去年整个胶片和相机的销售额只占富士胶片集团销售额的十几个百分点,而其他都来自于材料、化学、化妆品、健康药品、医疗产品。

 

当一家企业的销售额降到90%的时候,仍然能够重新起来,怎么才能有这样的定力?首先确实有几十年技术的积累,还有就是做转型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富士胶片之前现金流很好,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从我做技术研发的角度出发,希望我们各个公司都有一个能够植根于公司DNA中的核心技术,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林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变革、重构、颠覆。因为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上的困惑迷茫的因素会越来越多。

 

我从做企业的角度提三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作为个体,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既不是最智慧的,也不是最强大的,一定是最适应环境的。所以今天不管是双循环、内循环,作为企业的个体我们一定要融入到国家的战略里,特别是在中国的市场。去年12月份的经济会议有很多新词大家都在分析,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什么叫先立、什么叫新质生产力?创新我觉得就是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提质增效。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的市场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点,怎么去提升自己的硬核能力?我们也做了很多年人工智能,都是深耕垂直行业。我们用了几年时间,一批人,投入了很大资金,才把一个场景的识别率达到90%,使一个班组从原来的40人降到1个人。我们的企业如果能深耕某个行业,这些东西就是竞争力,要坚持长期主义,越是寒冬越能感觉到温暖。

 

第三点,这个时代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是生态的时代。今天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机会,信创、自主可控,包括整个的提质增效,靠新ICT技术垂直打透这些行业,在生态中协同创新,一定是我们打造硬核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您所在的企业在战略上如何看待创新的重要性?

 

 
张杰:先说个广告词,“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是中央电视台天天播放的广告,得益于整个国家政策和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我的企业三聚阳光知识产权公司这些年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实际上我们这个行业应该属于高智力和人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人力成本高昂。但是这些年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深切认识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技术挑战情况下,我们不把自己传统的服务跟创新技术应用结合,包括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包括信息的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其实在今后的发展和竞争中中我们也将举步维艰,因为人力增长是有天花板的,所以能够用机器替代的,一定是我们这样一个企业必须做的。因此,这些年我们也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开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
 
但是我们也看到,几年前互联网+热的时代,包括我们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也有很多公司做了投入,但是增长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坚持创新投入的同时,在采用新技术方案中要谨慎科学的去甄别应用场景和筛选路径方法,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游世学:创新对中科汇联而言,我觉得基本上持续的每年都在谈这个事,每年我们也都在做这个事。因为IT行业,包括人工智能这个产业几乎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对我们行业来讲,我觉得创新实际上是企业刻在骨子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你能活下去,明天还有没有你,实际上对我们而言每天都是如履薄冰的在前行,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对今天的中国企业而言,我觉得至少是三个方面的“新”都要做,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第一个是新的模式,有技术转型,还有商业模式,也包括你资源和整体模式,这个是要变的。第二个是新的组织,组织模式也要发生变化,我们内部有AI员工,我们本身员工就纳入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AI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和人工智能进行同等管理的新体系。组织变化包括后面组织的体系,组织的边界和管理体系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新的组织。第三个是派生新的绩效。也就是说模式、组织、绩效,都需要全面的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你能够去变成一个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才能转型、才能换赛道。

 

 

 

 

总结

 

游世学:我认为未来的世界是对影成三人,一个是我们本身的自然人,一个是在虚拟空间的数字的你,还有一个就是实体硬件的机器人。这将会组成我们未来世界的图景。我们应该拥抱,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四十年之后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会颠覆我们今天所有的商业形态和生态。

 

张杰:我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转型升级和中低速的增长将成为常态,我们应该在高质量创新上多做投入,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创造机会和贡献力量。

 

林菁:我认为越是市场悲观情绪特别高的时候,可能越是有大机会诞生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保持创新的方向,保持做企业经营的根本,锻造自己的韧性,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于浩:去年最火的电视剧,就是《漫长的季节》,其中有一句诗“打一个响指吧,打一个有回声的响指”。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每天都有响指响起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应该是打起那个响指的人,至少是能够听到回声的人。

 

 

创建时间:2024-05-08 15:50
首页    投资人说    2023年会系列 | 企业家圆桌论坛:数智化变革时代,企业成长中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