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系列 | 投资人圆桌论坛:科技变化当中的价值发现

 
2024年1月10日下午,天使百人会隆重举办2023年会暨十周年庆典活动。活动进行了三场干货满满的硬科技圆桌讨论,其中在投资人组圆桌,我们特别邀请嘉豪投资、老鹰基金、丰厚资本、金坛资本、创势资本,就“科技变化中的价值发现”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嘉豪投资创始合伙人朱伟豪先生开场讲道,回顾历史,我们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证明谁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谁就能更有机会引领时代,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确立核心优势。

 

天使百人会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大家都在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寻找更有价值的发现。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国家在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作为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在座的几位投资人在人工智能、 新材料 、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热门领域投资过不少优秀项目,汇聚百人智慧,成就创业梦想!今天我们将以价值发现为题,抒发一下各自见解。

 

 

 

未来科技领域,你们发现了什么?

 

 

老鹰基金创始人 刘小鹰:我从育儿的角度抛砖引玉一下这个问题,我有三个孩子,老大1996年创业当CEO,做AI赋能无代码软件相关的创业,已经拿了两轮融资,合伙人同事都是九零前的人。女儿也在创业,她是我的经纪人,我的抖音号和视频号都是她在主理,她做新媒体、MCN、创投社群,做中国版虚拟的YC,她有很多的想法,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一起做点事情。老三刚刚18岁,过去两周他开了抖音号,第一条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两周播放量已经600多万条,十几万的点赞和评论。所有这些都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家都是生意人,孩子很早就不断在听怎么做企业,怎么做生意,怎么赚钱,怎么发现前沿科技。老三在顺义国际学校创办了一个Web3俱乐部,他有50个小伙伴,给他们上课,给他们培训讲解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Web3,这些都属于前沿科技,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还是火箭发动机、卫星。这些都是我们很关注的事情,也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认为做创投不仅需要不断去发现前沿技术,还要不断发现有才华的年轻人、创业者和科学家。

 

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 吴智勇:丰厚资本创办有11年了,回首投资的过程,风口总是变化,以前投移动互联网多一点。从2018年开始,全面投入到科技赛道,后来投了星河动力的天使轮,还包括机器人、新材料,很关注科技实力比较硬一点的,有核心技术和门槛的项目团队。

 

丰厚的项目大概来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流量型的项目,大家推给我的,被动接受。还有一类是自己主动出击,全公司主动去学习,看大量的报告筛选,然后去一个一个顺着脉络抓,去约谈。

 

最近我们全力投入在商业航天领域。我在2018年投了星河动力的天使轮,1亿多投的,现在130亿,那时候还没有大布局的心思。但为什么最近半年来做航空航天呢?我个人认为是被卷的,地球空间就那么大,马斯克“星链计划”前整个地球外面的卫星仅几千颗,但是在此之后激增到几万颗卫星,频道资源有限、轨道资源有限,所以我们被逼得必须仓促应战。星网集团成立之后火箭贵,生产制造贵,什么都贵,即便这样,初步规划还13000颗星,我预判商业航天这几年要大爆发。

 

中国才刚刚开始,先是被外卷,现在也趋于内卷。火箭已经也没法投了,如果再投火箭只能投后期。卫星的格局也基本已经固定。现在基本上看载荷、配件,卫星上的零部件,包括未来可能会涉及到卫星后面的数据运营。

 

我觉得商业航天未来一定是特别大的赛道,万颗卫星在地球外面运行,隔几年还要更换,这是非常大的市场。

 

金坛资本创始合伙人 黄华伟:我认为未来做投资选赛道,一定离不开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这个行业跟在座的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医药行业,我始终认为类似于几年前的新能源,因为这个行业的爆发期还没有到来。中国真正的老龄化还没有到来,可能也就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迎来可能比日本更严重的老龄化。尽管这个行业近几年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在遭遇寒冬,但是这个行业的机会我认为是确定的。

 

中国人均寿命在逐渐变长,并不是因为环境变好,而是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人均寿命能达到70多岁,肿瘤药物和治疗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如果肿瘤癌症的治愈率能达到50%-60%,肿瘤也将变成慢性病,人均寿命还会有大幅延长。将来的主流病种就可能变成了老年痴呆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还有现在的精神类疾病等慢性病。

 

人均寿命一旦到了90岁,甚至90岁以上,医药医疗行业带来的市场机会是确定性的,包括医疗器械行业的机会,尽管机械也面临着集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像眼科、医美,甚至脑机接口这些方向都是一些确定性的机会。所以我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于医药医疗方向的投资。

 

创势资本董事长 汤旭东:创势资本是2014年成立,累计投了100多个早期科技项目,投资领域主要以硬科技为主,专注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机器人、医疗器械这几个方向。今天,我主要分享两个领域:

 

第一,人工智能方向,创势资本投了4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在中国和美国差异很大,中国在AI应用领域甚至是超过美国的,中国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中国原创大模型的技术不一定有美国强,但是应用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很多。

 

中国还是全球制造业中心,所以我认为,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还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我们在2017年底给富士康做了整套生产线的智能制造改造公司,天使轮投了500万,后续累计融了六轮,两个多亿。富士康现在每年节省10亿成本,包括人工、材料、生产效率的提升,我觉得这块还是有很大的计会。

 

包括机器翻译,我们1999年投的华电机器翻译,最早的机器翻译鼻祖。2017年又投了小牛翻译,给科大讯飞做翻译机的配套,现在出国商务不需要带翻译,手机下载App就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赛道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进口替代,包括新材料。疫情期间投资了一个柔性材料的公司,疫情困难的情况下,该项目连续融资五轮。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现在基本上比亚迪、宁德时代、京东方,这些大客户都已经通过适用,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所以中国未来的科技领域不一定全球领先,如果能够进口替代,也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朱伟豪:总结一下,小鹰总关注Web3.0,关注年轻一代的创业项目如区块链,新消费等;智勇总关注物联网,关注航空航天等硬科技;华伟总关注医药医疗创新研发,老龄化问题;旭东总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和进口替代等。实际上相关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超导、算力、太空实验室,核聚变,量子,光子计算机等,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

 

 
 

怎么去布局和挖掘投资机会?

 

 

刘小鹰:目前人民币基金,还是以机构的钱或者是政府的钱为主,政府引导基金会要求产业落地,产业落地后就需要反投,这些都是目前做人民币基金的一些问题。我相信以当地产业配套的一些方向为主,需要跟政府谈,找到一些相对应的上市公司的产业方,比如说新能源或者新材料,或者半导体的,其实LP的构成和组合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个产业上下游其实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源。最近两年CVC,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还有一些头部上市公司,不管是硬科技还是新能源,还是半导体企业,是最近这一两年的新兴创投力量。

 

我觉得做投资除了发现前沿科技,找到科学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创业者能否从科学家身份转型成企业家。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两者怎么有机结合,如果不行的话,投资人就要考虑前提条件,我觉得对于投科技企业这是个比较好的打法。

 

我的书里面写了20个发现创业项目的渠道,不管是朋友介绍、VC转介、路演大赛,还有科研院校,微信群、抖音、视频号上也有项目。我们最近投了一个项目就是从抖音连麦来的,但是抖音是公域,还是以消费为主。我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要素是能否活下来?能不能赚钱?懂不懂卖东西?

 

吴智勇:以前我看某个行业都会对这个行业列Excel表,这个表会把所有行业相关项目全部列出来,什么名字、在哪个地方、做什么的,主营业务、投资人,第一轮和第二轮是谁投的,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会找他,这是水上项目。水下的我会想办法去约,整天组局吃饭,最近和各种航天人都在聚餐吃饭。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看新能源行业,没有资源。后来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我清华大学导师沈志群教授,组办了一个产业链班,叫做新能源产业链班。这个班接近100人,有3个院士和十几个上市公司、几千亿市值的老板给我们讲课分享,同学中有十几个上市公司。大家熟了后,新能源链条也就基本打通了,包括风光储及源网荷储整个链条。所以我觉得项目的来源就是主动出击部分和被动接受部分,我们做投资的会有很多人给我们推项目。    

    

黄华伟:做投资者搞项目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都是大家惯用的方法。如果你的精力不够,你的团队不够,我们惯用的方法就是做好产业链的分析,然后选准赛道,比如今年就投两个赛道,我把这两个赛道里的公司整体前五名、前十名跑一遍,一通下来思路就很清晰了,即使你对这个赛道没那么了解,你也能摸清楚了。    

 

汤旭东:我觉得投科技类项目,我投的时间比较长。找好项目,应该找这些产业龙头企业,不管是央企还是上市公司,他有场景,有供应商,他选最好的科技产业供应商,这些项目往往是最好的项目。

 

朱伟豪: 总结以上嘉宾观点,1是要做好产业政策宏观研究,通过产业上,下游,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去找。2是要做好产学研成果转化,促成科学家,企业家联手合作。3是透过龙头企业及产业投资引领,打通产业链,找到第二曲线。

 

 
 

当下经济情况,怎么去投资,给我们在座企业家,个人天使投资人如何建议?简单讲三点。

 

 

刘小鹰:我们也一直在做很多的思考和讨论,我觉得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第一,应该还是要坚持做自己的生意,不管你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要去尝试做点生意赚点小钱,我认为这是要坚持做的事。

 

第二,做好资产配置,看怎么能够在人民币、美元、外币之间,做一些资产配置。

 

第三,最好把投资做分散,比如说早期、中期、后期的,甚至有一些是属于短平快的,二级市场的,或者量化的,一些稳健的投资机会,这样形成一个对冲。

 

到现在投了很多,发现早期投资流动性确实有些差,但是早期投资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发现项目源头,陪伴创业者成长,当然有些好的项目未来可能回报很多,不好的项目也会受到损失。但是怎样去平衡,怎样让自己的投资组合更稳健,更有流动性,我觉得还是要找到一些不同的投资机会,去做一些分散投资,做一个理财的组合,个人觉得这是比较稳妥的,才能更好去面对未来这个不确定性。   

    

吴智勇:现在大家都很谨慎,我也建议大家谨慎。丰厚资本多年投了150多家公司,但是之前好多时候给了钱就不怎么管了,但是最近我自己下场去操盘了几个项目,最近一个获得安徽省金奖智能电控底盘的项目,创始人弄出来,以非常便宜的估值大团队占原始股。另外一个英国做酵母菌造油的项目,创始人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顶级的。英国的公司已经融了很多钱,现在创始人想回国创业,我们给搭建团队,给他钱,我自己会下场帮他做很多的事情,投了一点点钱,占了很多的股份。

 

天使百人会不能再像以前做天使,见一面第二天就签约打款,投了之后再也不管了。我觉得还是要深度参与,重度培育。

    

黄华伟:我提一点,在目前的环境下,选项目做投资可能现金流尤为重要,在这个寒冬里你投的企业能不能活下来是更关键的。胜者为王。

    

汤旭东:我想告诫家人们科技投资确实是长周期的投资,一定要有耐心,也不要轻易去跟投,因为科技投资里面坑实在太多了。既使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很多技术仍然判断不清楚,还要依赖专家,依赖一些AI专业的评估工具才能看清技术的水平。确实整个科技投资周期比较长,现在IPO放缓,我们的思路还是要先把退出通道找好,跟上市公司合作,围绕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投一些项目,或跟上市公司一起投,这种模式可能对科技投资会稍微好一些。

    

刘小鹰:过去大半年我启动了一个内部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做法,因为我做过企业,创过业。投资这么多年,我们之前更多的是被动型投资,小股东没法参与太多。但是最近我们尝试了一个新的方式,一些跑出来的项目,不一定是独角兽,但是净利一年有两三千万,模式跑通了。但是中国市场这么大,他一家也做不完,后来我提议,一起成立合资公司,我的上市公司跟你合作,我51,你49,我帮你管,我帮你做增量,不影响你的母公司,合作公司做完增量之后利润出来了,他拿走一半。这样的话对他来讲,他的毛利率提高,因为他把利润并过去了。我既合并了收入,也合并了利润,又有个新的成熟的企业,公司刚注册刚成立马上就有业绩。所以这个模式我发现挺好的,我已经在过去的大半年做了差不多六七家的企业,不同的赛道,不同的合伙人。以前他是被投企业的CEO,我是小股东,现在他兼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我是董事长,我可以管他,然后我们一起去孵化新的项目,找到新的市场、新的赛道,继续对他做增量,我们的关系会更好,因为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对他的公司也非常好,因为他多了一块利润,估值上去了。我通过跟他合作也赚钱,原来的投资又能够回本,这个方式也挺好的。

    

朱伟豪:这个话题我也分享三点:第一点,把自身企业的现金流做好,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先要保证能活下来、企业家之间要抱团取暖,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二点,要做好资产配置和传承管理,把家里照顾好,没有后顾之忧。第三点,做天使投资一定要做一些逆向思维,“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现在正是在某些领域最好的投资布局机会,所谓人去我取,在非市场共识的、低估值的情况下果断出手。另外,就是希望大家关注ESG,适当做一些影响力投资,塑造品牌。

 

今天年会的主题是“十年薪火 百人筑梦”,面对未来,我们重新出发,心态要清零。未来是旷野。人工智能会把未来的部分工作都替换成机器人来做,我们也可能从现在的碳基生物时代进化成未来的硅基时代,未来的变化会有很多,大家要充满希望和梦想。祝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创建时间:2024-05-08 15:50
首页    投资人说    2023年会系列 | 投资人圆桌论坛:科技变化当中的价值发现